一、什么是立体农业:
立体农业是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,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,相对于传统农业模式,立体农业尽显优势,具有因地制宜、集约高效等特点。我国目前的三大立体农业模式主要为鱼塘-台田模式、基塘农业、丘上林草丘间塘这三种。
二、立体农业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:
(1) 农业生产结构的立体化。即: 变上山开荒种粮为发展木本粮油;变下水围垦造田为发展水产养殖;变单纯以粮换肉为粮、草换肉兼顾。即由农业的粮食单一经营转变为综合经营和立体经营;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开发方式转化。
(2) 农村经济关系的立体化。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,要形成农副产品的多级加工、仓储、运输、交换、销售以及技术、信贷、保险等服务系统,形成各个生产部门间的多种经济联系。
(3) 农村管理体制的立体化。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,特别是以发挥经济优势为主要特征的立体开发,势必要求在完善纵向行政管理体制的基础上,建立以分工协作为主要特征的多层次的横向经济管理体制。

三、立体农业发展简史:
立体农业最早产生于农作物的间作套种。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。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,利用江河低洼地挖塘培基,水塘养鱼,基面栽桑、植蔗、种植瓜果蔬菜或饲草,形成“桑基鱼塘”、“蔗基鱼塘”或“果基鱼塘”等种植和养殖结合的生态农业系统,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立体农业。但对中国立体农业的研究仅10多年历史,其理论还处于探索阶段。在其他国家,如坦桑尼亚、斯里兰卡等也常见立体种植,美国、印度、印度尼西亚等正在兴起与中国立体农业相类似的混合种植、多层利用和农林牧渔结合的种植、养殖业。
四、发展立体农业的好处:
1、立体农业可以提高植物对水分和光能的利用率。通过不同高度和密度的种植,使作物于水平分布和垂直深度方面产生差异,以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。
2、立体农业可以在改善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同时改良土壤。
3、立体农业可以改善生物群体的通风条件,提高物质的循环和利用率。立体农业实行高矮作物的间种套作之后, 田间空气流动变大, 使通风条件得到改善, 而且利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、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, 建立起多层次、多物种共处的立体生态农业系统,可以提高物质的转化率和利用率。
五、立体农业的效益:
立体农业就是对耕地复杂利用,所以是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,有很好的生态效益,立体农业增加了单位面积上多种农产品的总产量,相对降低了生产成本,经济效益高,立体农业是集约农业,既增加就业,又给市场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,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,即社会效益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