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景
农业生产是天下之本。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,农业“压舱石”的作用更加凸显,随着智慧农业的快速发展,越来越多的农业物理网设备帮助农户渡过难关,让消费者吃得安心,为战疫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。当农业有了“最强大脑”, 我们的生活方式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?

智慧农业绘制别样的春耕图
这次爆发的疫情就像是一面镜子, 反映出了传统农业劳动力投入大、抗风险能力差等诸多短板,在此背景下,无人机撒药大数据管农田、农资农产品线上交易、在线技术课堂…农业与物理网等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智慧农业大放光彩,绘制出别样的春耕图。
插上高科技的翅膀,农业不再是辛苦劳累的代名词,新时代的农户可以足不出户进行农业生产,不用再过面朝黄土背朝天,三更出五更归的苦日子。在四川省中江县,3500亩小麦地里几乎不见一个人影。但在麦地上空,10架植保无人机组成的农药喷洒队忙得一刻不停 ,进行小麦条锈病、白粉病、蚜虫病虫害统防统治。不到6小时的时间,3500亩小麦就完成 了农药喷洒任务。在安徽宿州萧县的窦庄示范基地,土壤的干湿情况可以通过远程控制,打开自动喷灌系统。通过摄像头实时监测基地的各个角落,果蔬生病能够第一时间进行远程诊断。智慧农业设施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工作的效率,在扶贫脱贫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各地农广校多措并举,多种途径开展线上农技培训服务,“云传输” 农技,引导农民科学投入春耕生产。陕西省凤翔县农业宣传信息培训中心,太白县农技推广中心利用中央农村远程教育网”云上智农”、“快手直播”、 “抖音直播”等方式,通过线上教学开展产业技术服务工作。
2020年4月28日,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,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指出,农业农村部针对疫情,充分发挥科技在抗疫情、抢农时、保生产方面的重要作用。疫情之初,迅速号召全国农业科研院所、涉农高校、农技推广机构共60多万科技人员投身到春耕备耕,做到人员动员早。在技术推广方面,针对疫情影响,推广了免耕播种、厂化育秧、无人机打药等轻简化生产技术。使用新的服务载体,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优势,依托中国农技推广信息平台随时回答农民的问题。目前,在中国农技推广信息平台上,已有40万农技人员、7000多名专家在线服务,解答了600多万个春耕生产问题。此外,农业农村部还推行了新的生产方法,加大机器换人、北斗导航作业等新技术应用,缓解疫情期间劳动力短缺问题。同时,还采用了新的传播方式,用长图、短视频传播新成果新技术,让智能机器人自动回答农民的常规问题,一批专家教授通过直播成为网红,这些方式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。